商鋪市場境外炒家占兩三成
保利世貿中心負責人
至于商用公寓市場,有的樓盤表示此前境外人士購買已經不能交易。臨江上品、敏捷地產和瑞安創逸的負責人都稱從去年初開始,境外人士購買其樓盤公寓產品的,已不獲批。不過,在珠江新城和科學城,一些商務公寓項目的發展商卻表示之前香港客買公寓還是能成交的,但新通知再次重申限外政策后,就不能再繼續成交了。
對“限外令”從嚴的實際效果,許多業界人士都表示作用不大。越秀城建興業地產工商鋪營運總監朱輝表示,廣州境外人士購買商用物業的市場份額不算太高,就商鋪市場而言,估計也就兩三成,畢竟還沒達到決定市場走向的程度,所以“限外令”從嚴,對整體市場的影響不會太大。
公司名義投資物業稅費較高
中立地產總經理助理高德輝和中原地產商鋪部區域經理法永能都表示,其實就算個人不能買了,如果境外人士想在內地投資商用物業,還是有很多方法可操作的。比如說在內地成立一家企業或注冊一個分公司,這樣就能以公司的名義去購買商用物業了。以公司名義購買商用物業,再轉賣的交易稅費較高,但現在廣州寫字樓、商鋪的投資回報相對住宅還是要高得多,許多境外人士還是樂意去操作的。所以這個新政策的影響力比較有限。據了解,境外人士以個人名義或者公司名義購買商用物業投資的,轉賣時交易稅費相差較大的就是所得稅。個人轉讓商用物業,如果能提供原購房發票的的,所得稅按(轉讓收入-上手發票價)×5.5%的標準征收;如果不能提供原購房發票的,則按轉讓收入×5.5%標準征收。而公司轉讓商用物業的,所產生的所有利潤就需按企業所得稅來計算,其計稅標準達利潤額的25%,比個人轉讓物業的所得稅要高得多。
有業內人士指出,實際上,很多商用物業的交易,買賣雙方都通過報低成交價來避稅,這樣個人與公司投資商用物業中稅費成本差別最大的“所得稅”一項,最后繳稅金額相差不會太大。所以,雖然“限外令”進一步從嚴,但仍難完全阻止境外人士通過注冊公司在內地投資商用物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