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報訊(記者徐陽報道)每一天,我們的城市都在上演著溫暖的一幕,各種形式的助人善舉正從一個個社區不斷涌現。人人助我,我助人人已然成為一種社會常態。
烏魯木齊市天山區和平路街道黨工委書記王新香在接受新疆都市報記者采訪時說,在社會關系中,首先是家庭關系,而一個個小家庭又存在于社區之中。所以,在社區生活里,最基層的關系就是居民之間的關系,處理好居民關系會讓社區變得和諧,社會也會因為和諧社區而變得更加和諧、團結和穩定。
助人為樂,用熱心感染他人,讓他人再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們,也是宣揚社會正氣的一種最直接、最簡單的方式。
阿依古麗黃新娥姐妹情義深
還記得那對住在烏魯木齊市天山區延安路街道東灣社區里的維漢姐妹嗎?當黃新娥忙得抽不出身時,阿依古麗會全力以赴地幫她打理自建房內外的雜物;當阿依古麗身患重病時,黃新娥則慷慨解囊給她出錢治病……相識10年,這對住在東灣社區的房東和租客的關系早就親如姐妹。
去年3月份,為了治病,阿依古麗花掉了所有的積蓄,當她想要放棄治療時,是黃新娥的一句“你難受,我就陪著你,你沒錢,我就出錢”給了她繼續治病的勇氣。
接受采訪時,阿依古麗靦腆、緊張,但她還是用顫抖的聲音說:“前前后后,黃大姐已經給我花了六七萬元了,我們雖不是一個母親生的,但她待我就像親姐姐一樣好。我真不知道該怎么報答她,我會聽她的話,好好治病,等身體好了,再幫她管理房子!”
南希紅幫失足人員回歸社會
曾因吸食毒品三度被強制戒毒的張健(化名)浪子回頭,兩個月前,44歲的他在天山區翠泉路片區管委會翠泉南社區黨支部書記南希紅和社區民警吾甫爾的幫助下,如愿以償地成了一名社區巡邏員,這也是他成年后的第一份正式工作。在他看來,社區巡邏員不僅是一份謀生的工作,也是一份可以幫他斬斷過去、重獲新生的工作。
因吸食過毒品,2009年,張健在求職過程中,被冷冰冰地拒絕了。那次失敗的應聘經歷,讓他心灰意冷,決定破罐子破摔的他第四次重吸毒品。
今年4月份,當南希紅聽了張健的講述和他想當巡邏員的愿望后,她也曾猶豫過,但最終還是決定給他一次機會。
“我向管委會表示,愿意做他的擔保人。我覺得,他已經為之前所犯的錯誤接受了應有的懲罰,社會不應該放棄他,應該給他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如果誰都不要他,他怎能順利地回歸社會和重新服務社會?”南希紅說。
5位高齡老人無償維護修理
在烏魯木齊市天山區新華南路街道三橋社區,有一支由5位退休老大爺組成的“無償維護修理小分隊”。
5位老大爺中,年齡最小的72歲,年齡最大的80歲,他們都是河灘南路88號大院里的居民。在這個沒有物業管理的大院里,只要出現了需要維修的事兒,準能看到他們的身影。
去年5月份,一位居民向社區反映,院里部分林帶的防護墻塌了。得知此事,孫宏彬等5位老人主動請纓,用社區提供的材料無償修砌了防護墻。
那件事促成了“無償維護修理小分隊”的成立。從那以后,大院里的居民常常都能看到孫宏彬等5位老人忙碌的身影:修整院子里的路面、給草木澆水、修理老年活動室里的桌椅和電燈、修補樓道里的臺階。
5位老人的行動也感染了大院里的居民,每當他們“出工”時,常有居民來給他們送水、打下手。
艾沙江為10名學生免費供餐
一個月前,艾沙江聽到保潔員艾力提汗哭著對同事說,她一個月掙1000多元工資,要照顧家里的病人,還要供兩個女兒上學,她就要撐不下去了……
“我把身上的100多元錢塞給了她,但她那段心酸的話語讓我無法忘懷,回家后,我對妻子說我想幫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她很支持我。”艾沙江說,為了尋找合適的受助對象,他找到了東灣社區黨支部書記田莉。
很快,社區幫他找到了10名家庭困難的小學生,他為學生們免費提供午飯。在肉孜節、古爾邦節、春節和“六一”兒童節時,他還會給每個學生發放200元“過節費”。
受助學生鄭杰的媽媽范超莉說,她和丈夫每月收入不到3000元,要供養3個孩子和1個體弱多病的老人,生活過得很拮據。女兒今后可以吃到免費的午飯,一下子就為家里省下了二三百元錢,他們一家人的壓力也減輕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