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目前社區代管問題多,物業公司難引進,但管理部門依然認為,這兩種模式是改造后的老舊小區最理想、持久的管理模式,只是需要對這兩種模式進一步完善和改進。
社區:長期無物業改造恐打水漂
“實不相瞞,我們代管這么多無物業小區,能做到的就是讓各個小區看起來表面干凈。”長江南路社區書記徐軍偉說,28個無物業小區壓得社區工作人員幾乎沒有“喘息”的機會,工作人員大量時間耗在當小區的“管家”上。
徐軍偉說,改造后的老舊小區,如果長期沒有物業,公共設施得不到專業維護,政府前期改造的投入就有可能“打水漂”。比如公共區域水電暖管網,都需要專業維修人員維護,如果發生跑冒滴漏得不到及時維修,時間長就會損壞更厲害。
他也承認,老舊小區物業無法進駐,很大原因是與居民物業費談不攏。他認為,為了讓改造后的老舊小區物業盡快進駐,政府應該對低保戶等困難群體進行物業費補貼。有了補貼后,政府可以協調在改造后的多個老舊小區進駐同一物業公司,或組建非贏利物管機構的新型社區代管辦法,來加快進駐速度。
企業:愿意堅持,呼吁政策支持
對市場相對飽和的物業管理市場來說,老舊小區原本應該是一些中小型物管公司的機遇,但機遇并非想象中那樣美好。
烏魯木齊廣聯達物業公司入駐老舊小區郵電器材家屬院,經理高煜翔說,由于大小區新小區入駐門檻高,相對于他這種規模的物業公司,老舊小區進入相對容易。
“開始覺得政府改造過了,進來應該還不錯。”他說,由于并不是所有部分都改造完成,所以他進駐后在維護公共設施方面又投入了2萬多元。
據了解,以水費為例,在烏市絕大部分小區,一般都是小區物業跟供水部門簽訂供需合同,費用由物業管理企業代收, 物業管理部門不僅要為此耗費人力物力,如果收不齊費用,還要先期墊付,這種情況在老舊小區尤其突出。
小區收費率低,負責寶山苑小區的烏魯木齊興巖物業公司經理馬興軍選擇將其他小區的盈利補充到這個小區,“政府針對這樣的老小區應該加大提高交費意識的宣傳力度,另外,還應給予入駐老舊小區的物業公司政策支持。”
一些物管企業認為,管理老舊小區的一般是中小型物管企業,需要政府適當扶持,采取先管理后收費,待小區居民認可后再適當收取少量物管費,以降低經營風險。
居民自管是過渡
截至2012年,沙區已改造完成13個老舊小區,今年還將對314個老舊小區進行改造,這些小區絕大多數沒有物業。沙區物業管理辦公室主任呂運濤認為,老舊小區改造完成后,按目前的社區代管模式只能是一種過渡,引進物業公司是最終、最正確的出路。
呂運濤說:“政府進行補貼是不現實的,這樣政府的壓力太大,也不利于物業服務市場的健康發展。”他說,解決老舊小區物業收費難,最根本的還是要提高居民的交費意識和對小區公共利益的責任感。 對于收費難,呂運濤認為還有一個因素很重要。多年以來,發改委相關部門沒有再出臺新的物業收費標準,對物業提供有償服務項目的收費標準也沒有再更新。現在物業服務的成本比以前大大增加,原標準無法再適應。
他說,居民自管有明顯的缺陷,業委會不是法人,不能成為收費主體,但小區需要服務,迫于無奈,現在一些小區自管組織的確在收費。但在服務中,居民自管組織責任的承擔沒有法律效力,居民就無法維權。
烏魯木齊市住房保障和房產局工作人員說,老舊小區改造完成后,居民自管的形式只能是過渡,引進物業公司是最好的方式,但全部都引進物業的確存在困難。因此,社區代管和物業引進都將會是今后主要模式,但這兩種模式還需要完善。
據了解,內地一些城市老舊小區也實行社區代管,對一些無法引進物業的老小區采取的形式是成立民辦非企業非盈利機構,政府補貼一部分,業主交納物業費,為老舊小區提供物業服務。另外,老舊小區很多以前屬于破產企業,各個小區居民對物業費的承受能力不同,內地城市政府給予物業公司一定補貼或稅收等政策支持的方式,也值得借鑒。這些方式,目前首府相關部門也在考慮之中。
記者查詢發現,2012年底,合肥市蜀山區出臺《小區管理服務實施細則》,對老舊小區采用政府購買社區服務的新模式。只要小區物業服務水平達到合肥市規定的丁級標準,蜀山區會對該小區的業主委員會發放資金補助,標準為每平方米每年補助2.4元。家庭困難住戶,只要向業主委員會提出申請,由業委會在小區內公示之后,可對這些困難家庭減免部分物業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