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報訊 (記者蘇璐萍 秦鵬實習生李孟非攝影報道) 按照市、區、個人5:3:2的資金配比方式,目前,沙區已完成老舊小區改造(外墻保溫、小區綠化、亮化、道路硬化、附屬設施建設)312個。
根據烏魯木齊市的統一要求,接下來,各區(縣)要做的工作就是幫其中改造完的無人管理小區找“管家”,因地制宜,或引進物業公司,或業主自主管理,或建立非營利性管理服務機構托管。
目前,沙區部分社區已開始推行此項工作,但構想遠不及現實,問題接踵而來:社區大包大攬小區服務,居民吃慣免費“午餐”,一聽要花錢買服務,一些居民就不樂意了。而老舊小區基礎設施老化嚴重,能用來兌現的公共用地少之又少,物業公司有心無力,也不太愿意接手……
癥結如何解開?三種管理模式探索進程如何?8月4日至10日,新疆都市報記者進行了調查走訪。
社區大包大攬,居民養成惰性 正在吃午飯,李虎來的電話響了,“李叔,我家下水道堵了,沒法洗菜了,你快來看看吧!”
放下電話,李虎來抹了抹嘴,拎著工具,直奔斜對過小區一二樓居民家。打開下水道管口一看,堆的全是生活垃圾。原來,一樓住戶為不讓自家下水管道堵塞,在一樓和二樓的管道中間打了一個“十字夾”,這樣樓上的所有生活垃圾就堆在了二樓。
李虎來找到一樓住戶,就在拿掉卡子的瞬間,傾斜而下的生活垃圾噴了他一身。
李虎來并沒立刻沖洗衣服,而是繼續和了點水泥,把下水管道那塊給抹了抹。完事兒,起身,走人。
對于這名烏市和田街街道交通社區的居民委員來說,這已經不是第一次被濺一身污物了。自社區接管無人管理小區以來,他每天都是穿得干干凈凈地上班,弄得灰頭土臉地回家。水電工、管道工、園林工……只要居民一個電話,他從不含糊。
他說:“居民找我是信任我,幫忙也樂意。”
可時間長了,他有種不好的感覺,他的無償幫助在一些居民那兒開始變得理所當然,更有居民將社區當成了免費物業……
垃圾遍地、積雪堆積、道路泥濘、石桌椅破損、偷盜案件多發……2011年,為改變無人管理小區糟糕的生活環境,烏市各社區全面接管無人管理小區。而在此之前,一些社區已經當起了“管家”,比如和田街道交通社區。
“2009年,我剛到社區工作,那時只要一下雪,書記就會帶著我們去240號院清理積雪。”居民委員李虎來說,在無人管理小區居住的大多是老年人,腿腳不利落,下雪路滑容易摔倒。為避免這些意外情況發生,社區便承接了掃雪的活兒。
掃著掃著一冬天就過去了,開春問題又來了,融化的垃圾開始腐爛,污水淌了一地,社區當然看不過眼了,只好接著干。打掃樓道、清掃院落、傾倒垃圾船……直到2011年,社區正式接管無人管理小區,凡是物業要做的,社區一項都不落,甚至比物業干的都精細。
“先說院子里,從打掃衛生、傾倒垃圾,到修剪樹木枝葉、維修桌椅板凳,只要眼睛能看到的,社區都在管。”李虎來說,除此之外,居民家要有個什么事,也會第一時間給社區打電話,比如燈泡壞了、下水道堵了、暖氣不熱了、生病急需送診等等。
后來,得益于全市老舊小區改造工程,交通社區所管轄的奇臺路240號院“烏鴉”變“鳳凰”。
望著一改往日落魄樣的240號院,交通社區的全體工作人員有種說不出的成就感,可讓人頭疼的事兒還在后面。
除了必要的材料錢,如居民家中更換的燈泡等,社區所能提供的服務都是免費的。吃慣免費“午餐”,居民自然不愿再花錢買服務,更有甚者認為,社區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
這只是沙區312個無人管理院落的一個縮影,有些社區甚至還承接了獸醫的活,給鴿子打預防針,給抱去社區的寵物貓狗打疫苗。
改善小區環境需要投入資金,為居民服務需要投入人力,可這些對于社區來說,實在力不從心。“社區就那么些人,要保證每天的正常工作,還要肩負維穩重 任。”李虎來說,社區曾談好了一個物業公司接手240號院,按每平方5角收取物業費,征求居民意見時,30%都不樂意,說社區管得挺好,干嘛多花錢請物 業。
一邊是心有余力不足的社區,一邊是吃慣免費午餐的居民,240號院引進物業的事兒就擱置了下來。
說起拒絕引進物業,居民還有個理由,那就是驚弓之鳥,想要再給予信任,太難,太難。
物業光說不練,居民心寒神傷
在黃河路324號院里,有一間空置了很久的平房,上面張貼著各種小廣告。居民說,那是以前物業公司辦公的地兒,后因收不上錢,撤出了。
據了解,324號院原是烏市蔬菜公司的家屬院,上世紀90年代改制后,將其賣給了房產公司。房產公司在家屬樓對面蓋了一棟商品樓,出售完就撤離了,留下物業進行管理,每月收取每戶15元物業費。
“上世紀90年代,每月15元物業費算是高的,這我們也不說啥了,可物業公司總是說得比唱得好聽。”居民老四(化名)說,一開始,物業公司還把院子打掃 得挺干凈的,到家里維修管道、通下水道也挺勤快的,可那新鮮勁兒就持續了兩個月。后來,物業就干坐在辦公室收費,活兒干得越來越少。本來收費就高,服務再 跟不上,居民怨言越來越多,以至于后來拒交物業費。賺不上錢,物業只好撤離。
后來,小區又來了家物業公司,一平方米收3角錢,可即便是 這樣,也沒居民愿意買賬。“當時,有個小伙子敲門,說"阿姨,你能先交個物業費嗎?"我說,"你先把已經交了物業費的人員名單給我看一下……"一位年過七 旬的老太說,她接過名單一看,上面只有3家,而院子里有100多戶居民。
“不是我不愿意給,誰都知道雇保潔員要給錢,小區日常維護也需要錢,可誰又能保證,下一個物業公司就能說到做到呢?”該老太說,物業公司收完錢就拍屁股走人的事兒不是沒有,還沒服務就先交錢這事兒她不會再相信。
對于這些企業改制后淪落成無人管理小區的居民來說,“被遺棄”是他們最忌諱的字眼。改制前,他們從沒為自己的生活環境擔憂過,因為不管遇到什么事,單位 都能出面給解決了。改制后,開發商帶走了所有有價值的東西,留下一個“爛攤子”給居民,讓人措手不及。開始還有人愿意無償打掃衛生,后來見響應的人不多, 也就破罐子破摔了。
有些小區,雖有物業進駐,但因賺不上錢,服務跟不上等原因,不斷“夭折”。
“我們也想有個物業,只要服務好,大家都愿意交錢。”324號院的居民們坦言,問題就在于,那些不堪的過往讓人心寒,想要再次給予物業信任,不是說來就來的事兒。
一邊,居民對引進物業心有余悸,另一邊,說起接管無人管理小區,物業公司不想賠本賺吆喝……
老舊小區問題太多,投入太多,物業惟恐避不及
記者從沙區物業監督管理辦公室了解到,目前,沙區已有幾個無人管理小區引進了物業公司,但它們都有個大前提,那就是條件成熟。
“所謂條件成熟,是指小區居民達到一定數量、基礎設施老化不算嚴重、公共用地較多,有足夠停車位等條件的無人管理小區。”沙區物業監督管理辦公室主任安 永紅說,物業進駐小區,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安防,設置門禁。一些無人管理小區太少,甚至只有一棟樓沿著馬路邊,這樣的小區根本無法引進物業。而物業是個薄利 行業,對于問題頻出的老舊小區來說,停車費成了其填補開支的重要來源。一些小區就一兩棟樓,院子小,沒停車的地方,物業雖要履行社會責任,但也不能賠錢賺 吆喝。
采訪中,當被問及是否愿意接手無人管理小區服務時,一名物業公司經理向記者表示了自己的擔憂。
無人管理小區大 多建立年代久遠,基礎設施老化嚴重。就拿自來水管網跑冒滴漏來說,沒有哪個物業愿意承擔這筆數目不小的費用。“雖說每家每戶都有分水表,但自來水公司收取 水費時只看小區的總水表。分水表的計數和總水表的計數完全是兩個概念,分水表只統計居民實際用水,而總水表是居民用水,要加上跑冒滴漏的那一部分。”該經 理說,對于老舊小區來說,這是無法規避的問題,不是物業挑肥揀瘦,而是不賺錢的買賣,做著意義也不大。
今年烏市將全力推進老舊小區接管 服務工作進程,因地制宜,建立以市場運作為主,產權責任單位管理、業主自主管理、非營利性管理服務機構管理等多種管理方式并存的模式。安永紅說,對于沙區 來說,一些達不到引進物業標準的小區,居民委員會(社區)也在積極探索業主自管的路子。